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

中文期刊篇目所引-數位生活

  1. 王立志、林献琨,應用於成品布紡織業的整合性生產規劃與排程模式,紡織綜合研究期刊,17:1 2007.01[民96.01],1-14頁
  2. 鄭仁傑,行動數位生活技術研發計畫成果與展望=Mobile Digital Life Technology Program,電腦與通訊,2009.06[民98.06],頁19-24

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

主機板和cpu


來源: http://tw.page.mall.yahoo.com/item/p0785462205;_ylt=Aqggr3_xsycPq2N7cekMiCj9Nx4J
◆AMD 770/SB700晶片組
◆支援 AMD AM2+/AM3 CPU
◆4條記憶體插槽/最大16GB
◆支援DDR21200(O.C.)/1066*/800/667
◆1xPCI Expressx16顯卡插槽
◆支援 5xSATA、1xIDE、12xUSB
◆內建EPU 省電引擎
◆支援華碩 Express Gate快速開機




來源:<<維基百科>>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CPU


自從微處理器在1970年代發表之後,便大大影響了CPU的設計與實作。自1970年第一款微處理器(Intel 4004)與第一款廣受使用的Intel 8080在1974年發表以來,這型式的CPU幾乎完全取代了其他CPU的實作方法。當時的大型主機與微計算機-業者開發了專利IC的設計程式以改進他們的舊計算機架構,最終推出可以向下相容他們的舊硬體與軟體的指令集。與當時剛發展,並在之後普及大眾的個人電腦相結合。"CPU"這個詞現在幾乎等同於微處理器。
前幾世代的CPU實作,是在一或多個電路版上放置幾個分散的元件與數量眾多的小IC(積體電路)。而微處理器則是製作成幾個少量的IC,通常是一個。由於物理因素,例如降低寄生電容parasitic capacitance)的門檻值,此種單晶片的小尺寸CPU設計讓它有更快的反應能力。這使得同步微處理器擁有數十兆赫到數百萬兆赫的執行頻率。另外,由於在一個IC放置小型電晶體的技術持續進步,在單個CPU上的電晶體數量與複雜度都在戲劇性地增加。此廣為人知的現象稱為摩爾定律Moore's law),它成功預言了CPU與其他IC的複雜度與時俱增的性質。
當CPU的複雜度、尺寸、結構與型態在這六十年間劇烈改變,它的基本設計與功能並沒有太大改變。當今所有普通CPU都幾乎可以用馮·紐曼機器來解釋。
由於前述的摩爾定律依舊沒有被打破,很自然地讓人想像IC與電晶體工業的極限何在。極端小型化電子閘門導致各種現象如電遷移electromigration)與次臨界漏電subthreshold leakage)效應變得相當明顯。這些新效應使得研究人員試圖研發新的計算方法,例如量子電腦以及擴展平行運算和其他運用馮·紐曼模型的方法。